此次会议特邀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人工智能专委会、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4位专家与会研讨,重点关注项目创新性以及是否具备显著临床应用价值,同时展现北昂的技术路线成熟度、应用基础、目标达成路径可行性等维度展开激烈讨论。
![]() |
袁炜会长丨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人工智能专委会 |
袁炜会长在大会致辞中指出:作为“揭榜挂帅”政策在医疗AI领域的标杆项目,充分体现了国家需求导向、企业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袁会长作为人工智能医疗相关政策制定的重要参与者,曾主导制定《人工智能医用软件产品分类界定指导原则》等5项行业标准。他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缺乏临床价值的AI技术如同空中楼阁,没有产业转化的科研成果终将流于纸上谈兵。”
![]() |
庞立英丨北昂医疗-遗传线产品专员 |
会上,庞线长重点展示了细胞遗传学染色体分析自动实验室(ACKAL实验室),搭载基于人工智能的全自动快速、高通量的剂量估算系统,填补国内外全自动剂量估算领域的技术空白,由行业当前的人工分析、半自动分析过渡到全自动检测分析,满足发生核事故时的大规模人群筛查和生物剂量估算,并设立项目重点任务攻关计划,致力于推动创新成果在职业健康检测、核应急医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 |
陈忠雄丨北昂医疗-MPC产品中心技术副总裁 |
北昂副总裁陈总对项目的关键创新点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详述,并展示了项目团队成功构建的全自动染色体畸变剂量-效应曲线,及AI驱动的淋巴细胞微核分析系统。目前项目关键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通过与多家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已完成超10万例样本的多中心数据验证,为后续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 |
许威丨北昂医疗-AI算法工程师 |
北昂团队创新研发的“电离辐射生物损伤评估大模型”,通过融合视觉编码器(ViT)与语言模型(QwenLM),实现技术升级:从传统 AI 检测结果的初步生成,到大模型诊断结论的精准化生成,实现了染色体畸变自动识别与剂量估算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该技术突破了传统CNN的局限,使双着丝粒体(dic)检测准确率达到96%,单样本分析时间缩短至5分钟以内,满足核应急快速筛查需求。许工分享到:AI的价值在于赋能,北昂致力于追求用科技让每位医生都具备辐射损伤精准评估的专业能力。
![]() |
吕玉民教授丨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河南省职业病医院) |
吕教授深入解析了ISO 19238:2023等三项国际标准,强调实验室必须满足95%置信区间涵盖真实剂量的严格要求。他提出的“方法-管理-安全”三位一体标准化框架,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剂量估算技术与国际接轨。吕教授指出:“标准是技术发展的灯塔,缺乏标准化的AI技术终将局限于实验室阶段。”
![]() |
刘玉龙教授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工业总医院) |
刘玉龙教授在研讨会上深刻指出:核应急救治没有试错机会,必须争分夺秒。基于其在核辐射事故医学救援中的丰富经验,刘教授系统阐述了生物剂量评估技术对急性放射病分级救治的关键支撑作用。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为分级救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他强调,当前必须坚持“积极、安全、有序”的发展原则,全面落实国家核应急“十四五”规划部署,通过技术创新持续优化核应急管理体系,切实提升核应急核心能力建设水平。
![]() |
杨寅寅博士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临床医学博士 |
杨博士重点介绍了:核辐射损伤具有伤情重,进展快、诊治难和致死率高等特点,给核应急医学带来了极大挑战,并提出了两项核辐射损伤救治新技术——氢医学与AI精准治疗的融合突破(表示氢是核辐射损伤修复的潜在有效治疗手段),以及3D打印技术在放射损伤修复中的应用创新技术方案成果。他分享到:氢气、3D打印技术作为辐射损伤的“灭火器”,与AI这一精准治疗的“导航仪”相结合,为曾经被认为“不可逆”的辐射损伤带来了新的修复希望。
会议明确了下阶段多中心临床验证的方向,并讨论生成式大模型输出结果的可解释性、临床泛化性与国际标准应用的规范性。该项目不仅助力职业健康人员健康监测,其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核辐射损伤救治领域更是提升救治效率的必要手段。
此次会议标志着我国在“人工智能+放射医学”交叉领域迈出坚实一步,北昂医疗将继续携手各界推动创新技术落地,为提升全民辐射健康防护能力贡献智慧与方案。
联系方式
Tel:021-51692810
扫码关注
如果您对产品质量和服务不满意,请拨打投诉电话:
021-51692810-615
投诉邮箱:q@beion.com.cn
Copyright © 北昂医疗版权所有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沪)-非经营性-2024-0243 沪ICP备05043796号-1